close

  ︻開篇的話︼
  家風是什麼?家風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固態硬碟優點也可以是一個家裡故事,一段記憶。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弘microSD揚和踐行良好的家風,則打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的銜接血脈。
  顯然,家風更是個人品德的集合體,家庭美德的標誌物,職業道德的西裝外套支撐點,社會公德的有機體。家風往往建立在家訓、家規和家教基礎之上,先輩們一句刻骨銘心的話、一件光明磊落的故事,都可能構成家風並得以傳承。
  本報從今天起推出新聞專欄“家風故事”,歡迎讀者朋友提供信息,讓我們一起分享和傳播您的家風。聯繫方式:電msata話027—82333333,190492007@qq.com
  武漢市蔡甸區大京站美食集街有一家“馮氏包子鋪”。
  據馮氏家譜記載,馮氏豆盤包子,起源於清代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約150年。秉承“見俏不趕,見滯不丟”的祖訓,這門手藝已傳到了第九代人。
  包子俏得被“包了圓”
  遠近聞名的馮氏包子鋪,位於蔡甸區大集街財神殿巷,雖處小巷深處,但前來買包子的顧客絡繹不絕。
  “今天的貨已經被我全部預訂了,沒得包子賣了!”6日上午,記者剛一踏進馮家大門,就被一位客人攔了路,這位客人叫劉進,他誤以為記者也是來買包子的。因為家裡辦喜事,他剛剛預訂了3000個包子。
  劉進說,在蔡甸區,凡遇紅白喜事,大伙都少不了要吃豆盤包子。而馮氏包子因為質量好,更是被列為首選。
  最典型的例子,要數廣州市生力公司董事長陳祖生。
  祖籍大集的陳祖生每年春節都要買2萬個馮氏包子,空運到廣州,當作禮品送人分享。
  馮氏包子真有這麼好?當天下午,記者在大集街頭隨機作了一個小調查。在受訪的10個人中,有8人說馮氏包子是他們的首選。
  包子裡面有家風
  馮氏包子鋪其實是一間普通居民人家。
  一樓三間房,除了客廳,一間是蒸包子用的廚房,另一間就是擺放著大案板的包子“製作車間”。正在案板邊忙活著的是馮氏豆盤包子的第八代傳人馮啟彪和他的妻子陳金玉,兒媳程娟也在一旁幫忙。
  馮啟彪說,馮氏豆盤包子的主要原料是麵粉、綠豆、生薑,調料則是鹽和胡椒粉,雖然都是常見食材,但做工十分講究。
  馮啟彪透露,150年前,先祖就立下規矩:用料要精選;工藝上,綠豆要淘凈再煮,生薑要刮皮剁成泥,面要用老面發酵,蒸包子的燃料則選用草把、乾柴。包子要包得皮薄餡實,蒸熟後要自然涼透,才能放入滾沸的菜油鍋中炸,直至呈金黃色才能起鍋。用這種方法做出的包子,外表金黃焦酥,裡層白凈鬆軟,且有豆香清甜,微辣油潤,餘味綿綿。
  馮氏包子為什麼能傳承150年?言語不多的馮啟彪清晰地道出了八個字:“見俏不趕,見滯不丟。”這是祖輩傳下來的一句祖訓,也道破了馮家包子鋪150年來的立命之本。老闆娘在一旁快人快語:這句話就是告誡後人,生意好時,不要因為追求利潤而盲目擴大產量;生意差時,也依然要保證質量,絕不停工關門、荒廢了手藝。
  如今,馮啟彪的兒子兒媳也加入到了製作“馮氏包子”的行列。
  豆薑“包”走一年利
  談起4年前的那場“豆你玩”、“薑你軍”,馮啟彪說,那是他接手祖業後,遇到的最嚴峻的一場考驗。2010年開春後,綠豆、生薑的價格分別漲了3倍和5倍,每做一個包子都意味著在虧損。
  馮啟彪清楚地記得,那年8月的一天,他在內心掙扎了好幾天后,提出每個包子漲價5分錢。他的想法開始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可還沒過幾分鐘,妻子就猶豫了。緊接著,兒子也動搖了。
  看到大家的表情,馮啟彪打消了漲價的念頭:“還是賣3毛一個吧!”
  問他為什麼最終決定不漲價,馮啟彪不好意思地笑了:“‘見俏不趕,見滯不丟’的祖訓,就是為生意的起落而定的。”
  價格終究沒有漲,但那年年關盤賬,包子鋪竟收不抵支,“豆你玩”、“薑你軍”耗光了一家人全年的利潤。
  文/記者高道飛 通訊員高池 彭兵彪 圖/實習生張岱江  (原標題:“馮氏包子”九代人堅守祖訓150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z09czvg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